站队抗议被网友骂不丢人,丢人的是全盘接受集体噤声!
2016-11-14
上周五,小纽发布了一篇名为《Nordstrom销售南京大屠杀卫衣惹众怒,凭什么中国国难让你来消费?》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后台收获的留言数量仅次于今年4月1日(当时大批纽粉留言求今年H-1B工作签证好运),达到历史第二。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近日有网友发现美国最大的百货商店之一,Nordstrom在其官网销售一件印有南京大屠杀场景的卫衣,设计者在衣服上印有“Why Indifference? No War!(为什么冷漠?拒绝战争!)”字样旨在宣传自己的反战理念。但像众多公众事件一样,网友的反应也呈现出两极。
很多网友选择和小纽站在一起:
微信网友心顺:请问美国人了解多少世界历史?那图片,如果不了解来龙去脉,一个图片会给看客什么样的引申?happiness的幸福感是杀中国人之后地快感还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艺术,请回到展览馆里,穿在别有用心的人身上,就是教唆!说是反战的人,请你买一件穿上它在南京走两圈!
微信网友喵大蝈ོ:为了表达战争无差别这一主题,拿日本人行刑中国人的照片没问题?那换成is行刑中东当地人的照片是不是也没问题?那么如果是is行刑美国人的照片呢?美国人抗不抗议?在我看来换成美国人照片更能体现这一主题呢!战火,会烧到每个人头上!
微信网友初:原图来自电影南京南京。设计图上方有“why indifference”,但是在衣服上,帽子遮挡住了indifference,只能看到“why ind".好奇当厂商和设计者拿到衣服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反战主题遭到了遮挡。事实是,看不到反战标语!是产品设计问题还是主观故意?
当然,也如之前预料地一样,小纽收获了很多指责:
微信网友栗山未来☆Stay Real:一边要日本人承认罪行,一边不许别人指责日本人,屁民的口味真是难迎合。
微信网友Mr·victor:就惹你们这些无知的人。你转载越多人家越高兴。你们免费帮人宣传品牌呢。都傻吗?问问大家,没有这个事件,你知道nordstrom是干什么的吗,你知道它是做衣服的还是卖面条的。也不知道都是不是傻。优衣库事件恶心吗?现在优衣库在国内火得很。为什么,无知的你们成就的。笨蛋,全删了吧。还特么转载。
微信网友何姗:所以以本为作者的观点来看,凡是采用国难照片以及其他素材进行的商业行为都是消费中国国难。那我请问你,那些国难电影,关于国难的书,是不是都是消费国难呢?你这样一篇明显断章取义的文章也用了国难的照片,是不是也是消费国难呢?
微信网友徐来-来来思前想后:作者垃圾!有意曲解创作意图煽动众怒的人才是别有用心好吗!对,我骂的是撰此文作者!shame on you!
尽管周五当天涉事设计师、衣服品牌和Nordstrom都做了正式、非正式的道歉,也对衣服进行了撤架,但事件本身、以及后续网友的不同反应却引发了很多思考。
这件事在豆瓣、各类论坛、多家微信公众号上都有讨论,两极反应也和小纽后台收集到的评论一样,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了当下全美各地爆发的反川普游行。根据美国媒体统计,选举日后第一天11月9日开始,全美各地至少有50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六天过去了这些活动并无收场之势。
有很多人都在抱怨:“川普当选新任总统已是既定事实,你们还在闹腾什么?丢人死了,赶紧该干嘛干嘛去吧!”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官网,版权属于Mike Nelson)
真正用心在做抗议这件事的人群中,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天真地认为凭借几场示威游行,美国下任总统就不会是川普了。
之所以抗议,是因为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中,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之所以抗议,是希望当政者能够了解来自民众的反对声音,他们希望要促进一种改革,最起码能够带来一些改变;
之所以抗议,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声音,一个国家的甚至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
就像有人可以向示威人群表示不屑态度一样,游行人群也有权利大声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说回到被冒犯这个话题最近有件事不得不提:
10月上旬《纽约时报》13年从业华裔记者、美国出生哈佛毕业的罗明瀚(Michael Luo),在曼哈顿上东区被一个白人女性呵斥“滚回中国去!”他7岁的女儿听到后不停地问“她为什么要说滚回中国?我们不是中国来的呀!”
(截图来源:Twitter, 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把这段经历在Twitter上分享后引发美国亚裔群体的强烈反响,连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转发声援:“本来不用再强调的,但是纽约属于每一个人,(“滚回中国”)那样的言论才不属于这里。”
然而罗明瀚针对此事撰写的登上10月11日《纽约时报》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致那位让我们滚回中国的女士》,在引起了美籍亚裔的广泛共鸣同时,也同样激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截图来源:《纽约时报》官网,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罗明瀚一直强调自己“属于美国”,而且从哈佛毕业的自己被称得上是“模范少数族裔”,所以自己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
罗明瀚是《纽约时报》都市版的副主编,还是种族相关议题的编辑。在这个事件发生后,他以“#ThisIs2016”(#这是2016年)为话题开始征集美籍亚裔曾经遇到过的种族歧视,引发了很多亚裔的共鸣。很多亚裔耿耿于怀自己因为肤色相貌没被真正当做美国人,自己在美国土生土长这么多年,却仍然遭遇着局外人的困扰。
《纽约时报》还专门请到了多位亚裔站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遭歧视经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这支短片。每个人最后的结语都是This is 2016,整支影片都充斥着当事人们的困惑、不解、无奈和愤怒:都已经2016年了,为什么在美国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持反对意见者觉得这些话背后的逻辑经不起反复推敲:因为你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且还是高收入、高学历的模范少数族裔,你就不在应该被歧视的范围内?所以说,如果没有生长在美国,比如说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如果成绩不优秀、不是从哈佛这样的一流名校毕业,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就可以被歧视了吗?
虽然这样直接倒推罗明瀚的逻辑过于简单粗暴,而且他将问题焦点放在美籍亚裔这个单独族群受歧视上也没有问题,但本来他或者《纽约时报》还有机会把这次影响广泛的讨论再上升一个层次:歧视从一开始就根本就不该发生。
歧视,是一个美国人避之不及却又每天都在上演的词汇。
歧视并不仅限于言语,并不是嘴上不说就没有歧视。一个人避而不谈少数族裔的肤色,并不代表TA就能站上道德的制高点。少数族裔的差异显而易见,我们有不同的肤色,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有不同的口音,真正的平等应该是首先正视这些差异,最终真正接受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
美籍亚裔族群还有罗明瀚这样的精英代表发声、《纽约时报》这样的大媒体力挺,那我们这些非土生土长、“半路出家”来到美国奋斗的留学生、新移民们是否遭受歧视又有谁来关心呢?除了我们自己之外还能依靠谁呢?
很多支持本事件设计师做法的网友认为,众多欧美老百姓根本不清楚日军侵华的那段历史,设计师把南京屠杀场景印在衣服上进行反战是在帮助我们传播历史真相。
如果上星期这个事情被爆出后,我们所有人都“大度地”接受这位设计师和经销商的“好意”,可能我们就会少了这次讨论,可能我们留学生、新移民群体就会在这次美国大选激发出的各种论辩、反思中集体失声,仅仅只能做着一名无足轻重的、闲聊他国国事的旁观者而已了。
(最后末了说句题外话,陆川导演请问您知道您的电影被人二次创作了吗?Andrea Marcaccini和Happiness把您的作品印在衣服上作为消费品被销售前取得您的授权了吗?求有资源的小伙伴@陆川导演,求解答。)
NYIS邮件订阅:小纽每周会挑选原创文章进行发送,如果你想订阅小纽精选文章,请点击这里。
(NYIS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NYIS保留版权及法律追诉权利。NYIS所有原创文章所发表的观点只属于信息共享,并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
©Copyright NYIS 2016
Legal Disclaimer © Copyright NYIS ALL RIGHTS RESERVED
F1签证 sitemap
2016-11-14 | 站队抗议被网友骂不丢人,丢人的是全盘接受集体噤声!